原创文章,版权归“娃娃妈妈爱学习”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中国真人秀节目的鼻祖《爸爸去哪儿》改名叫《一起出发吧》,最近第6季开播了。Jasper、饺子、乐那多、杨雨辰等几个小萌娃各有性格特色,吸引了众多粉丝。然而,此次最火的却是杨雨辰的爸爸杨烁,因为他被网友骂火了。
杨烁与儿子的相处模式非常独裁粗暴,经常板着脸命令孩子,7岁的小雨辰总是一副紧张兮兮的可怜样。网友们看着都会产生“窒息感”,甚至回忆起自己惨痛的童年。
节目组选择的目的地是稻城亚丁,刚到往宿地,杨烁就给杨雨辰来了一个下马威。儿子下车的时候,杨烁命令他回去再走一遍,因为他没有按照杨烁的行走方向下车。
可能杨烁是想教给儿子一个安全常识:无论什么时候,下车要记得从车尾走,以免汽车突然起动,造成意外伤害。这本是关心孩子,却因为不注意交流方式,让人深感不适。
杨烁对杨雨辰发送命令的密集程度,也令人难以承受。仅仅在下车的几分钟内,除了让孩子重走了两遍,还命令他扣好衣服,背好包。
在选房时,杨烁想选1号,小雨辰要选5号,因为5号是他的幸运数。杨烁虽然同意选5号,却完全无法同理孩子天真的内心。因为5号房最远,杨烁很不开心,一路上不断责怪、打击小雨辰。等到达5号房,虽然风景很美,但依然无法平息他的怒气,抱怨儿子没听他的。
杨烁自私、自我、自大的封建大家长作风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倍感压力。不过杨烁会有这样的养育方式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有原生家庭阴影。在星月私房话里,他说自己被父亲从小打到大,打的程度是“搁现在我都能告他”。杨烁其实有进步了,不打孩子了。
但是,他依然在无意识的延续着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用语言对儿子进行打击和控制。
在“打是亲骂是爱”的中国,类似杨烁的父母太多了,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没有多好,我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还好我会有意识的改进原生家庭的相处方式,尽力规避缺点发扬优点。并且不断的反思学习,寻找更优的亲子相处之道。
最近有幸阅读了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国督导安心的作品《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文中有四个核心观点对亲子沟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01不越界
界限,即存在,即人,它代表一个人的疆界所在。一个人没有了疆界,就没有了自己,变成了依赖于他人的指令,失去自我,为别人而活的“巨婴”。
如果杨烁有界限感,懂得不越界,就不会如此独裁。7岁的杨雨辰,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如何穿衣、背包、走路,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但没有界限感的爸爸却一再为这些小事情发送命令,让孩子无所适从。就算觉得孩子做的不够好,也该在合适的时机,用温和舒适的话语进行引导。
还有选房一事,既然杨烁同意了儿子的选择,就应该陪着孩子一起承担“走远路”的后果。但他却在同意后,一再打击、责备儿子,没有给儿子任何“自由空间”。杨烁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主,犹如一个独裁的暴君,难怪网友们都会产生窒息感。
02我信息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是我们不能接纳时,通过无伤害的“我信息”进行表达,不但不会伤害孩子,反而让孩子有机会学会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感世界,使彼此都关系更深入,甚至有可能帮助孩子成长。
当杨雨辰从车前走过来,如果杨烁会用“我信息”表达,便可以这样说:“你刚从车前走过来,我很担心,因为车子可能会突然启动,让你受伤。爸爸希望你记得要从车后走,好吗?”主要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做错了,如此充满爱意的话谁都愿意听。
我家四岁多的大宝,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但对妈妈有依赖心理,总想让我帮忙。我跟他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大道理一直没用。有一天,我很认真的跟他说:“你有能力自己穿衣服,却总让妈妈帮忙,让我很担心,我担心会溺爱你,溺爱不是爱,是一种伤害,我希望你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他马上就说:“我知道了,我自己来。”
03倾听
你呼我应,同频回应,不评判,便是倾听。倾听,看似简单,但能做好的父母寥寥无几。因为当孩子倾诉时,很多人都喜欢打断对方的述说,还很喜欢自作聪明的给出各种点评和意见。
真正的倾听要在心态上做到不评判,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其次,是要将频道调到与孩子相同,感同深受的同理孩子。最后才是言语上的回应,描述事实,表达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
当孩子玩耍时不小心摔一跤,开始哭泣。不会倾听的父母可能会说:“谁让你不小心点,哭什么哭?别哭了。”孩子可能会哭的更大声,也可能迫于权威,停止了哭泣,但心理得不到安抚,情绪难以好转。而会倾听的父母则会抱起孩子说:“宝宝摔了一跤,膝盖受伤了,你好痛,好难受。”孩子听完说:“妈妈帮我吹一吹。”吹完,孩子开心的跑开,重新投入游戏中。
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积极倾听,不让孩子在心理上陷入绝境,是倾听的最根本意义。倾听,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第三法
第三法是P.E.T.用以解决需求冲突的方法,要点在于先了解父母、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头脑风暴,寻求可以同时满足父母和孩子个子需求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不喜欢发生冲突,因为好像会伤害彼此的关系。但可怕的不是冲突,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冲突。冲突也有建设性的一面,可以深入彼此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对方。如果不深入冲突,很多关系停留在表面。
针对婴幼儿的孩子,使用第三法,是父母提出解决方案。当我准备晚饭时,孩子也想帮忙,我会准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孩子做,比如剥玉米粒、剥大蒜等等。双方的需求都得以满足,孩子也不会在一旁捣乱。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完整的使用第三法。共有六个步骤:界定双方需求;双方头脑风暴找各种解决办法;评估解决方案;选择;执行;后续评估。比如杨烁想选1号房,杨雨辰想选5号房。双方可以将1号房和5号房的优劣都列出来,进行评估,再做选择。在使用第三法的过程中,彼此做好心理建设,承担选择的后果。而不是杨烁虽然满足了儿子的愿望,内心却没有接受,自己深感委屈,不断抱怨。
托马斯.戈登博士说:“感受和需求是沟通的两大基石。”第三法是彼此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法。
天下父母都深爱着孩子,但想爱并不代表会爱。不会爱做什么都是伤害,就像杨烁一样。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收获良好亲子关系的必经之路,愿天下父母都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END-
娃娃妈妈爱学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推荐优秀育儿书籍。专注于儿童智慧、好习惯、心理健康、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