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有这样一个村落,村民们在多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尘世喧嚣、拒绝了现代文明的快速入侵,依旧保持着与大自然最完美的距离。
总第期
漫云村位于湖北南漳县巡检镇的大山深处,
每天清晨和薄暮间云雾从河水中冉冉升起,
在峡谷间蒸腾。
缭绕的云雾亦真亦幻,人行山道犹如漫步云端。
因此被称为“漫云村”。
它是湖北首个国家级景观村。
年6月,漫云村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特别报道——《中国记忆》节目中播出,漫云村由此而声名远扬。
漫云村闺藏在大山深处,
这是一个自明清以来从未被打搅过的古村,
年来安然的隐藏在深山峡谷里,
峭壁与河流一左一右的保护着它,
它安然自如的繁华着、沉寂着。
这里留守的村民淳朴、热情,
牛耕、狩猎、打渔、劈柴是他们的全部生活……
有文字记载,年前,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街镇。
古时,战乱频繁,
因该地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故该地成为人们生息繁衍的首选之处,
经过数年营造,已成为世外桃源般的居所。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交通的发达,
这里逐渐萧条、衰落、破败,继而被遗忘。
如今早年的陈迹已难寻,
偏僻与闭塞成为一处世外桃源。
即使今天,
漫云村里至今没有通自来水,手机信号几乎没有,
更别说宽带网络,
上学、就医都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镇上,
进村必须走一段8公里仅容一车通过的山中小路,
所以漫云村显得颇为空旷和宁静。
从襄阳市南漳县城县道出发,
沿途蜿蜒山路驱车两小时,
进入巡检镇甘溪沟,
分岔东行,
约两公里后进入漳河峡谷,
再西行6公里,
被高山环抱苍翠掩映的绿林中,
便可见蜿蜒逶迤山谷中青瓦土墙的漫云古民居村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
通往漫云村的方式只有:
“在每年的枯水期沿着漳河河床徒步进村”,
偏僻的地理位置、极为落后的通行方式,
让漫云村民至今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
也基本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文化,
因此被誉为“中国古农耕文化活化石”。
随着年代变化,
村民已在通往漫云村山道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路就在在漳河源峡谷的峭壁上,
仅容一车通行。
漫云村是襄阳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村落,
它坐落在天坑型的半山腰中,
四面环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四周有多个古寨和天然溶洞,
以人寨、牛寨和滴水洞最为著名。
现有人口人,
三面环水一面傍山,风景奇秀,
保持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民俗文化。
到达村口,
一颗苍老挺拔的皂角树格外显眼,
这棵皂角树近年历史,
已经成为漫云村的标志。
漫云村的居民,
皆依地势而造,
大多选址于山脚下,
以山谷最低点为中心,
南北民居遥相呼应。
山岭、河流、青石、田园,村落怡然自得,鸡犬相闻。
垒石为基,
夯土为墙,
伐木为梯,
这是漫云村的典型建筑风格。
虽然看起来简陋,
却透着原始的自然美。
村子里有数十栋龙头翘檐、雕梁画栋的古民居,
隐现在四季常青的树林中,
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灰瓦、青砖、飞檐、画壁,光亮的青石板街道。
村里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有14栋,
是沮漳流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村庄周围拥有众多古山寨、古作坊、古民居、古墓葬、古树木和古庙,
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拥有过的繁荣和昌盛。
秀丽古朴的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
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古村山岭、小桥流水、青石灰砖、云雾田园,
漫云村宛如“五柳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
漫云村的故事
漫云村的历史有多久远呢?
据文史专家初步考证,
明朝时该地曾扎营屯兵,
所在地巡检镇便因巡检司而得名。
在村内发现的青石板官道,
至今仍在述说着官吏们曾将这里作为官邸的往事。
除了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有趣传说,
漫云村村民更愿意讲述曾经和正在身边发生的故事。
我们一行的晩餐,是提前在村支书敖光政家预订的,
这是一顿真正的农家风味,完全的漫云特色。
来这里,在他家用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晚饭后,就坐在敖支书的饭桌前,听他讲故事。
漫云村原本有两个生产小组,
其中一个在离村3公里外的西北山岩上。
那里的居民后来基本上都搬下山来,
或者出外打工,
最终只有王国忠夫妇留守山中老屋。
年2月的一个深夜,
王国忠在火塘边突发脑溢血,
敖支书得知消息后,
摸黑叫醒全村留守不多的几名壮劳力扎担架上山,
完全靠人力交替上阵,拚尽全村人可用的全力,
在深夜,轮换着腰背肩扛,
奔波几十里山路,
将病人抬下山去救治,
最终,保住了王国忠的生命。
▲图右为王波
这种疾病,
对于一个收入来源极其有限的山村家庭来讲,
可谓是没顶之灾。
除了王国忠夫妇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微薄收入外,
就是当时18岁的儿子王波在外打工的工资,
生活本来一直就不算宽裕。
即使如此,当父亲病情稳定后,
返回山下居住时,儿子先是努力挣钱,
买了一辆麻木车,教母亲学会驾驶,
方便带着病中的父亲看病,
或者不时带他出山去镇上散散心。
后来,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
已经习惯城市生活的王波,更是放下一切,
回到山里,当起了养羊专业户,
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
要知道,这是一个除了户户通电视之外,
无网络,无信号,无娱乐,无自来水,
无公共交通的闭塞山村,
而回乡青年王波,正值二十岁花季。
在与村支书闲聊间,
曾将多年以来搁置在心底的一种疑惑向他讨教,
"总会在大山深处望见半山腰上,
有一些房屋孤零零她散落在密林之中,
他们为什么不选择搬到相对集中方便的村庄居住,
非得守在极为不便的原地呢?"
敖书记听后呵呵笑着说
"故土难离,祖屋难舍,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
这是山里人一种固执的情结。"
或许,拥有这种情结的人,
正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是固守?还是撤离?
从人性的本质而言,无论何种结局或许都是无奈的。
曾经组织一帮木工,
在上海打拚过几年的王立经,
站在暮色中的花屋前,
指着空荡荡的漫云古街道告诉我们,
几年前,这个村子还有山上山下两所学校,
每当傍晚,孩子们放学回家,
满山沟里都是孩子们嬉闹欢笑的声音,
那些声音让人踏实,充满希望,
让人活得有奔头。
但是现在的村子,除了老弱病残,
平时几乎看不见一个孩子的身影,
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
就离开村子,到县城租房陪读去了……
作为漫云村的当家人,
敖支书看着这些现实状况,
一方面为村民们对古民居古村落保护意识、
旅游意识的提高而欣慰,
一方面又希望上级能尽快落实村中自来水建设,
电信部门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
还有进村公路改造,
构建和落实合理的旅游开发项目与办法,
改变村庄日愈没落的颓废趋势。
最原始的石板房与石板路
有文字记载,年前,
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街镇。
古时,战乱频繁,
因该地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故该地成为人们生息繁衍的首选之处,
经过数年营造,已成为世外桃源般的居所。
与现代化村落不同的是,
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石板房和石板路。
那些石条砌成的台阶,古朴的屋檐,
看得出从前这里的格局,
令人不由想起从前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
这样的房子,就是中国民居的典范,
木石结构,有天井,天人合一。
村子街面全部用不规则的青石板铺就,
青石板历经数百年踩踏显得异常光滑。
即使在偏远的山区,
它也能生根传承,
而偏远更是让它避免了现代化而保存了下来。
这些被岁月洗涤得光滑发亮的石板路,
在小径长巷间无限延伸,
似乎可从历史延伸到未来,
也仿佛永远止步于现在。
古风村寨
一进村就能看到村寨里的古风民居。
该村有众多的古山寨、古作坊、
古民居、古墓葬、古树木和古庙,
每一个都是村子曾经的印记,
记录了这里曾经的繁荣和昌盛。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稳定,
交通的发达,
这里逐渐萧条、衰落、破败,继而被遗忘。
如今,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狭窄街巷,
可以依稀感受到历史的繁盛与岁月的沧桑。
随便走进一家,仿佛就是穿越到数十年前,
有的民居,仍然保留着文革的宣传标语。
漫云村依山而建,
村民们互相依靠,
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完美的邻里关系,仿佛桃花源。
如今,
商业化令太多古朴乡村早已丢失了自己的味道,
但愿漫云的古朴仍然保存如斯。
多年的历史记忆,将说给谁听?
在中国的古村落中,
村落的外在物质因素也许会不断消亡,
历史风貌也许会荡然无存。
但是,
宗谱、古树、古宅和先人拟定的辈分排行是古村落最后的文化遗存。
在漫云村,
敖姓就是这个村落里最主要的姓氏。
随着城市文明的进程,
留在漫云村里的敖氏家族后代越来越少。
有很多外出打工人去楼空的古宅,
已经再也无法恢复原貌的残垣断壁。
数百年前,先人们在漳河岸边建起了造纸作坊,
山里的蓑竹造就了优质的火纸和香烛,
由漳河运往山外,生意盛极一时。
四百年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四百年的香火永续,生生不息。
只是,在岁月的流逝里,
造纸厂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的褪去了身影,
空留一段薪火相传的记忆。
消失的建筑已经无法重现,
而在人越来越少的古村落里,
历代家族成员遗存下来的精神与文化,
又还能传承多久呢?
漫云村风姿绰约屹立数百年,日出日落,花开花谢。
当光彩逐渐褪去,当记忆悄然消逝,
我们将如何面对历史?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推荐阅读
我想,我再也不会去稻城亚丁了
这个云坞古村,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个村有年历史,是广东唯一活着的古村落
这个村,用3亿多年的化石做房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