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到了稻城亚丁的视频,耳边又响起那段话: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光。从清晨到日落,从山野到书房,只是最后是你就好。
说在青藏高原雪山深处的一个隐秘地方,有一个被双层雪山环抱王国,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的空气,这个王国就是香巴拉王国,被称为水蓝色的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也就是今天的稻城亚丁。视频里稻城亚丁,极目远跳,天地浩瀚无垠,乱石铺天盖地,憾人心魄,个高山湖泊散落于嶙峋乱石间,碧蓝如玉,景色极为壮观,因而稻城亚丁被誉为最后的香巴
我的名字也是当时爱上了稻城的风景时起的,我不奢望像一个随风飘扬的小花,小草,或是一个大树。只愿像一个细小的一粒沙子,随风走在国道上,带着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去看四处的风景,去稻城那里看白色的雪山看一场秋天的童话。我要和她在稻城拍下最美的照片。
此时的我也不知道多会儿能实现这个梦想,最近生活差点让我失去了方向,感觉现在努力是无止境的。无力感越来越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不能停止读书。不能停止对事物的深度思考。每次读书的时候我都奇怪那些作者们为什么他们生活那么丰富多彩,而我的生活是那么的枯燥无味。
大部分人在每次回到家中,即使累的不行也要玩会儿手机,大多数至少玩到12点以后才能心甘情愿入睡,就像我每次写东西的时候总要先看会儿短视频,听会儿歌曲,即使手里打着字,脑里想着语句,也要放点歌听个响,否则总感觉缺点什么的,心浮气躁,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这些行为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对生活的厌倦感。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社交,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模式。一旦感到这个模式没什么意思,就忍不住想开个小差,跳脱到主线之外,哪怕只是几分钟、几小时,“生活在别处”。动静更大一点,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人在大部分时间都在手机上,因为手机有人们最爱“新鲜感”,人们需要被“新鲜感”所喂养。大部分时候,依靠这个世界的丰富奇妙,这种乏味感不难化解。特别是有了网络,打开电脑或拿起手机,就可以无比便利地、几乎不花成本地制造出一些新鲜体验。这一点,也不好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就像一个爱吃糖的小孩恰好生活在糖果的海洋里。有看不完的电影、听不完的歌,打造出无数“新鲜的风景”;听网络公开课就更方便了,可以不停地学习“干货”;假如不占手的话,也许还会刷刷微博、打打游戏……我们永远都可以制造出“生活在别处”的体验,以此调剂“此处”的乏味生活。看上去很美好,唯一的问题在于,久而久之,这样会不会也变成一种“乏味”,最后也产生出厌倦感呢?
我或许也是和自己的梦想失去短暂联系,又把已经不玩的游戏下载了下来,来麻痹自己。生活,这个话题好深奥。或许余华的《活着》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