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城皮洛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接近尾声已发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发掘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杨博

10月31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皮洛遗址考古工作站获悉,随着高原冬季的来临,稻城皮洛遗址第一期考古发掘即将结束,探索之路将于明年开春后继续。

到目前为止,考古队员在皮洛遗址获得石器已超过万件,并发现了诸多用火的痕迹。日前,封面新闻记者前往皮洛遗址实地探访,石与火,在平均海拔超过米的高原上,如何重现古人类记忆?

出土石器

已采集、出土石器共万余件

年4月下旬,皮洛遗址迎来了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经过初步勘探确定,遗址宽约米,长约米,整体面积约万平方米,为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首次获批发掘的面积为平方米,共8个探方。

到目前为止,皮洛遗址在地层中共出土石器余件,加上地表采集的部分,总数量已超过万件。此外,在剥蚀现象严重的青藏高原,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至少7个文化层。“太丰富了,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郑喆轩说。

手斧

他介绍,此前,学界大部分观点都认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很难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长期生存。而这次丰富的发现,向后人展示了十多万年前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突破了以往的认知。

尤其是其中发现大量的阿舍利技术遗存,实在令人惊叹。阿舍利技术遗存是一套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技术文化,包括手镐、手斧、薄刃斧。此次遗址发掘出土及地表采集的,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数量丰富、地层与时代清晰的阿舍利技术遗存,其中手斧、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砍砸器

发现烧灼痕迹石器

除了石器,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用火,意味着人类支配了自然力,将人与动物界分开。此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具有灼烧痕迹的石器。

“我们在遗址几个地层内都发现了较多的烧石。”郑喆轩解释,石头经过火烧后,因为受热及热胀冷缩等变化,表面会留下一些变化的痕迹,比如表面开裂,或色彩的变化。

有灼烧痕迹的砾石

通过对烧石的采集、判断和认知,考古队员注意到,在皮洛遗址上,这些烧石及火烧的痕迹相对集中。甚至在有的小片区域内,只存在烧石。“那么这里曾经会不会就是一个火塘呢?”郑喆轩说,在学界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吃生肉和吃熟肉具有很大差别。“熟食能杀菌、热量高、易消化吸收,吃熟食对于早期人类体质和智力发育具有一定作用,人类智力越高、体魄越壮硕,学习能力越快,进而造成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认识自然的水平,都在逐渐提高。”

除了用火烹饪熟食,在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带,火也有助于取暖及驱赶野兽。

为何没能发现骨骼化石?高原上,常年大风气候以及季节性冷热交替,骨骼热胀冷缩,有易破碎的特点。经年累月的日晒风吹,“积风销骨”,骨骼很难留存。

探方

活在依山傍河靠林处

根据目前的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这意味着,至少在13万年前,古人类就已频繁登上青藏高原。

极寒环境下,古人类如何在高原生存?对此,郑喆轩根据对地层、地貌的观察,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地层偏红偏黄的色调变化,则标志着气候的冷暖变化;阶地地边的砂质土壤夹杂大量砾石的堆积,可能是曾经的河漫滩;全是砂砾石的地方,一般为原先的河床;而细颗粒的白色黏土,则意味着或许曾有一个小水塘或小湖泊存在。

连续的地层

郑喆轩说,一般认为,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群一般在二、三十人的规模。而皮洛遗址发现了数量如此巨大的石器遗存,表明了古人类反复登上此处生活的过程。

发掘现场探方

“在每一个时段,早期人类也许是很多拨人不停地来到这里,也可能是一拨人在每年的某个时间段反复前来。”郑喆轩说,古人类的居住地点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依赖非常之强,他们以狩猎采集为主,所选择的居住营地也都是短期的或季节性的。或许,他们就生活在曾经的傍河边,选择石料,制作石器,在周边的丛林狩猎、采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