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通报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等3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
四川稻城县皮洛遗址
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金珠镇两家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并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国内科研团队合作开展遗址环境、年代、古DNA和体质人类学、植物考古等多学科研究。
“目前皮洛遗址已发掘面积平方米,调查新发现60余处旧石器遗址点,揭露7个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超过件,地表采集系统记录典型石制品超过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郑喆轩介绍,据初步研究,可将皮洛遗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是以砍砸器、重型刮削器为主的砾石石器组合;第二期出现手斧工业(阿舍利技术体系);第三期出现了小型两面器和小尖状器,小型石片石器普及。
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其上部地层出土的小型两面器也可能代表东亚稀少的新型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专家认为,皮洛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将有力推动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和探索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
包含多个连续的文化层位,出土丰富的古人类遗物遗迹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水县沂城街道河奎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年至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组建多学科联合考古队,共同开展跋山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
“跋山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近8米,目前已揭露8个文化层,发掘出石制品、骨牙角制品及动物化石余件,揭露出1处人类活动面、3处用火遗迹。石制品类型丰富,主要以石英为原料,包括锤击、砸击石核,盘状石核及各类石片,工具可见石球、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钻及锯齿形器等,这些石制品具有中国北方小石片技术体系的鲜明特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罡介绍。
骨牙角制品包括用动物肢骨、象牙和鹿角磨制的锥形器、铲形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磨制骨器,其中一件用象门齿制成的大型铲形器规整、罕见。
动物化石种类包括象、原始牛、赤鹿等,出现大象等动物化石集中埋藏的现象。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遗址中上部堆积年代为距今7万-5万年,下部堆积年代应该会更早,有待进一步工作确认。
“跋山遗址包含多个连续的文化层位,出土丰富的古人类遗物遗迹,对于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背景,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专家认为。
“跋山遗址已从抢救性发掘转变为主动性发掘,持续开展系统全面地发掘和研究工作,目前正在筹建工作站及遗址的保护棚。”李罡介绍,围绕特定学术问题制定了五年工作计划,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未来将在遗址年代、埋藏环境、石制品技术、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和骨器等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
为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提供重要信息
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村石门沟组,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年至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平顶山市文物局、鲁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仙人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仙人洞遗址共发现两处紧邻的洞穴,目前仅对I号洞进行了发掘。I号洞穴保留珍贵的原生堆积,可清楚地划分为8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赵清坡介绍,发掘出土人牙和头骨断块,以及大量动物碎骨、牙齿、石制品。
根据碳十四测年、铀系测年、体质人类学的综合分析,其中一块距今3.2万年的骨块来自人额骨,厚度在现代人变异范围之内,属现代人可能性较大,这可能是目前河南省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
动物骨骼已鉴定出普氏原羚、普通马、山羊等16科22种,呈现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面貌,初步测年显示其生存年代为约距今4万-3万年。遗址出土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属中国北方传统石片工业范畴。
专家认为,仙人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行植物孢粉等环境考古研究,通过土壤微型态、磁化率等开展遗址形成过程研究,重点解决第1文化层不同时期人头骨、牙齿的区分等问题。开展仙人洞Ⅱ的考古发掘工作。”赵清坡说。
此次通报的三项重要发现涵盖了南北方、东西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考古研究内容,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于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动、支持考古单位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力争在旧石器考古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