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1184.html北京中科专家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1184.html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
在众人的期盼中《爸爸去哪儿6》回归上映,即使更名为《一起出发吧》,观众的热情只增不减。
然而,第一集中人见人爱的“小包总”杨烁对儿子杨雨辰的教育方式,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下车时,雨辰从车前绕,爸爸厉声说道:“不对,回去,重走。”
雨辰走路内八字,爸爸阴阳怪气地说道:“不会走路吗?回去,重新走。”
在海拔米的稻城亚丁,气喘吁吁的雨辰不敢言语,返身跑回爸爸指定的地点重新走一遍。
《一起出发吧》节目有“选房子”的经典环节,房子有好有坏,全靠运气。
雨辰选了自己幸运数字“5”,到地方才发现5号房间离下车地点路途最远。
节目组提醒杨烁,孩子如果不舒服,你可以适当地抱他一下,但杨烁的回复是:
“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看似要锻炼孩子的担当,语气里却充满了打击。
杨烁一边走,一边嘲讽道:
“5号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棒棒的!你要跑更远点,更值得。下次选几号房?”
雨辰说选1号,爸爸立刻打击道:“下次1号最远。”
不知所措的雨辰呆在原地。
衣服没拉好、书包没背正,任何做的在爸爸看来不对眼的事儿,都能引来爸爸的一翻冷嘲热讽和严厉。
尤其是杨烁说“快点”的语气,隔着屏幕,观众都能感受到直戳脊背的凉气。
面对爸爸的责难,除了沉默和照做,雨辰不见有丝毫反抗,他委屈、难过的样子,让人看着很是心疼。
尽管节目组将杨烁人设定为“严厉爸爸”,可这种严厉实在不能让人赞同。
就像网友说的,别人严厉能看出爱,而杨烁的严厉里看不出爱的痕迹。
你是否见过或者亲历过这种场景?父母反复骂孩子:
“你怎么那么笨?”“你丢不丢人?”“你什么事都做不好”······
孩子委屈、痛苦、难过,甚至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心理学将这种行为定义为“语言暴力”。
为何不能对孩子用语言暴力?因为对于孩子不谐世事的年龄,最亲父母的言语对他们来说就是真理。
在父母不断的质疑、否定和打压中,孩子内心会不断的否定自己,逐渐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他们将那些无法宣泄的恨压制在内心里,直到有一天用一种无法遏制的方式发泄出来。
为了证明语言暴力带给孩子的伤害,沈阳心理研究中心做了一期公益性短片《语言暴力》。
短片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观众:父母的语言暴力是怎样变成了孩子手中伤人的利器。
故事的主角是沈阳看守所里的六个少年犯。采访中,当说起父母亲情,他们眼神空洞、无光:
“在我12岁的时候,俺爸和俺妈就分开了,我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
“爸妈经常说我没用,说我是废物。”
“爸妈从来没夸过我,对我说过最多的话是骂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
“猪脑子、废物、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你强、怎么不去死”
这些父母顺口的口头禅却成了这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的指引者。
16岁的少年犯说:“我弄了一把枪,到赌场里找最有钱的人,把他杀了。”
那个被骂“丢人”的少年犯在厨房里找了一把斧子,砍伤了无辜的人。
被骂“怎么不去死”的少年犯,拿了一把水果刀,捅了别人两刀。
原本该青春年少、舞动飞扬的16岁,他们却在灰色的牢房里度过。
冷嘲热讽的打击式教育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
几米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语言的伤害往往直刺人心。
为什么仍然有人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
因为那些使用语言暴力的父母,在心理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情感还不成熟。
因为情感不成熟,他们想通过语言暴力让孩子服从来建立家长权威和自尊。
因为情感不成熟,懦弱的他们只能在弱小的孩子身上发泄自己对周遭的不满和压力。
认清语言暴力的源头,解决方法就有迹可循。
1.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错误教育,及时道歉。
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罩在成年人的身上,一地鸡毛的生活,让苦闷的情绪遇一点火星,瞬间就能爆炸。
大扫除、逛街、打沙袋或者做一顿大餐,将那些无法消解的情绪消融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将它们发泄在孩子身上。
在上一期《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小插曲令人印象深刻。
陈小春因为儿子没穿鞋踩在地上,着急就向jasper发脾气;嫌弃儿子走的慢,忍不住对孩子吼叫。
Jasper拿起喇叭对爸爸说:“爸爸,你能停止生气吗?”
陈小春愣了几秒,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态度的暴力,随即缓和态度和情绪,向儿子道歉。
成熟的父母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而父母给孩子道歉是一种担当、更是对孩子的尊重。
2.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胜过一切打击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幼儿园老师对妈妈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回到家,心酸的妈妈对儿子说:
“老师表扬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
小学时老师对妈妈说:
“全班50人,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障碍。”
回到家,落泪的妈妈对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再细心一点能超越排在第21名的同桌。”
儿子沮丧的脸充满了光,第二天上学比平时都要早。
初中时,妈妈对儿子说: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在妈妈爱的鼓励下,曾被认为智障的孩子高考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对孩子打击、批判,孩子会自我怀疑、否定。
父母对孩子鼓励、肯定,孩子愈发积极、向上。
言无刀锋、却能伤人。
父母说过的话转头就忘,但是被伤的孩子,却始终记着,还要独自舔舐那道看不见的伤口。
因为是父母,所以杀伤力更强。
良言一句三冬暖,用爱和鼓励影响出来的孩子人格更加健全、情趣更加健康。
因为是父母,所以前进力更足。
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用心呵护TA的成长。
因为是父母,所以我们每一句话都要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