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裸辞,从新疆到北京做律师,折腾不止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71230/5971033.html

编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社群发起人俊倩。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李寒蕾老师。

为啥我没有称呼她为律师?

因为,我觉得律师这个词,太局限了她多元的专业身份。

她是一名懂法律、懂财税、懂估值的律师。

她也是一名年过半百,仍旧在折腾的律师。

以下,是她的故事。

01国企辞职准备律考,我从钢铁厂的“铁饭碗”跳到了律所“生活都成问题”02刚到北京我啥都不懂,做独立律师没案源,曲线救国去了会计师事务所03发起成立会计所和税务所,从财务、税务、估值、法律几方面,满足企业客户的综合需求04聚焦破产财税,这是我回归律师,今后10年的专业方向05几个人的80岁,我要做到80岁06结语

01

国企辞职准备律考,我从钢铁厂的“铁饭碗”跳到了律所“生活都成问题”

我是年考上大学,读化学专业,但其实很早在心里埋下过一个“律师梦”。

16岁时,我偶尔听父母说起特别器重我,也十分赤诚待人的化学老师,被不公正地剥夺了困难补助,使家里生活雪上加霜的情况,就自己一人跑到校长家,跟他“摆事实,讲道理”,要给老师争取权利,被校长“你是小孩子,这不是你应该管的事。”几句话就打发了,回家的路上,就立下一个愿望:“以后要当律师!”——以为做律师就能够仗义执言,跟人侃侃而谈、据理力争了。

但我却在分科时选了理科,大学读了化学专业。90年代初大学毕业国家还包分配,我们系之前的去向基本是油田或者炼化厂,在当时的新疆都算是高收入的好去处。

可是到年毕业那年,突然就通知不包分配,要我们自己解决就业——那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猝不及防的重大变故,父母和家庭完全无法依靠,只能逼自己去四处奔波求职。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班里为找工作折腾得最多的,曾经因为独闯一家大企业被同学们侧目,班长还提议我在班会上给同学分享一下“闯荡”的经验,虽然没有被录用,勇气自己还是佩服的,鼓励自己的一句话是“既来之,则闯之,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也因为自己这份劲头,得到贵人相助,进了当时大家眼中金光闪闪的大国企,收入是其他同学的两倍。

刚工作时,在化验室

在钢铁公司的二线做水处理技术,三年后就已经有归零的感觉,已经认识到专业所限,性别所限,体制所限,不可能有好的机会,职业天花板早早可见,就有了离开国企去外面天地闯一闯的小火苗。

在那个年代,在遥远的新疆,这种想法能让人跌破眼镜了。因为似乎外面的机会并不多,主要还没有身份认同,所以周围的人并不看好,觉得我太不安分,放着别人争着都难以进去的效益好的大国企不做,要出去折腾,肯定是不明智的。

但我却开始认真地做离开的准备,因为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向往,我曾经去应聘过报社记者,那是跟我性格有所契合的职业,因机缘未到未能成行。后来辗转看到律考的消息,突然就激活了心底的那个梦想,就开始准备参加律考。

这些表达欲和折腾劲,贯穿了我之后生活的始终。

为了更好地准备考试,也为了切断自己的退路,逼自己背水一战,我说服家人,准备辞职备考。年辞职的时候是4月份,离9月考试还有5个月,感觉只考一个律师资格时间有点浪费,又报了一个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因为那时就规划要主做非诉业务,有多一些的其他工作经验尤其是跟公司和经济相关的工作经验,对从事律师非诉业务肯定是有帮助的。

,鸣沙山跳伞

因为逼自己够狠,当年律考就通过了,同时资产评估师的考试也过了3门(这个资格总共考5门科目,三年内通过就过关)。

到12月份,律师资格证下来后,我就找了一家律所去实习。但在律所做的工作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我当时是做主任的助理,其实主任的案源也并不高大上,很多很琐碎的事情,所以也做不少杂活,包括主任家里的一些杂事,比如交个水电费,给他家人和女儿跑跑腿之类的,有很少的一点补助还被认为是优待了。

大部分时候,值班、跑腿、接电话、立案等等,因为主任的案源并不饱满,所以我的工作也是不饱满的,锻炼并不充分,还几乎没有收入,完全养不活自己。在所里新入行的几个律师经常一起发愁案源,感觉偶然性太大,不知什么时候有转机,心里是有落差的。于是一面在律所实习,一面继续准备着资产评估师的考试,希望能有更好的机会。

在实习和备考的过程中,我家孩子在年6月出生了。当时资产评估师考试还剩1门没有过,记得借用了朋友的一套房,喂完孩子我就到那个房里去复习,中午回家吃个饭,喂完孩子再去复习,晚上再跑一次,这样在孩子出生3个月后,我通过了资产评估师全科的考试。

资产评估师这个证书还是比较稀缺的,除头部的两三家事务所外,其余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都是欢迎的,待遇比社会平均水平要高出很多。

于是,一方面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一方面也是为了积累对非诉业务有利的行业经验,我全职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也算是第一次“曲线救国”吧。

就这样一直干到了年夏天,给孩子过完两周岁生日,我又蠢蠢欲动,准备着上北京了。

02

刚到北京我啥都不懂,做独立律师没案源,曲线救国又进了会计师事务所

我是过完孩子生日的第二天,带着孩子,以探亲名义来到北京,其实就没打算再回去。虽然在新疆,我和先生都考过了注册资产评估师,都进了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工资待遇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了,但我还是有所不甘心,想找更大的空间,有更大的发展。

当时想着北京机会多,我和先生又都有含金量较高的证书在手,加上我们也有兄弟姐妹在北京,来北京至少不会露宿街头。

所以到了之后,就借我弟弟的办公室,打磨、包装简历,网上查信息,发邮件、发传真,开始找工作。我就想着是来打前站的,“我来北京就不要回去了”。

,三亚潜水

当时还是一心想做律师,开始的一个多月,投的都是律师事务所,而且还都是找名声大的,人数多的,排名靠前的大所、名所,就想有个高起点。也见了一些主任和合伙人,都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案源,律所是不缺人的意思,但刚到北京,案源谈何容易?一时让我甚是沮丧。记得有一个号称排名前20的大所合伙人,跟我谈完有招录意向,但进一步深谈后却有意让我去做销售,说我口才和理念很不错,对我有信心。

至于当时为什么只谈了独立律师,没有找团队律师?这个单纯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初来北京,我一个律师也不认识,对律师行业状况完全两眼一抹黑,而自己又没有被生活毒打过,一厢情愿地想着自己有双证,是复合型人才,眼里只看到大所,没想自己一不是法律教育背景出身,二没有案源和经验,凭什么能在人才济济的京城立足而且还要进大所,名所?所以自然是一再受挫。

最后还是决定曲线救国,先生存,再发展,于是开始转投会计师事务所,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离家近,环境相对宽松,待遇也还说得过去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锤炼之旅。感触最深的是,在北京的事务所一个月做的业务,比在新疆事务所半年的业务都多。在不同类别的客户和业务中,扎扎实实地训练了几年。

当时审计和评估还没有要求分家,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还可以同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于是得以跟注册会计师一起从事各类业务,审计、评估、验资、资产重组、并购、上市、发债、投融资、债转股、不良资产处置、清算、注销,国有资产置换和收购,尽调、咨询等等,接触到了足够多的企业和业务类型。对业务的整体理解,客户的沟通,团队的协调,技术的打磨,都有了很扎实和丰富的积累。

等我的工作找妥后,我又从制作简历,到筛选机构,到投递简历,到现场踩点和面谈,帮我先生搞定了一家排名靠前的资产评估机构,等他十月份到北京之后,就直接拎包上班了。

春节,去天坛参加庙会

就这样,我们一家在北京团聚和安顿下来了。相对来京前的收入预期和工作预期,都要理想很多,所以,不折腾不进步。

03

发起成立会计所和税务所,结合财务、税务、估值、法律,满足企业客户的综合需求

年,有个做业务过程中认识的财务总监,看好我的业务背景和综合能力,也相信我是靠谱的合伙人。经她数次沟通和说服,我同意和她一起设立一家财税咨询公司,由我全职管理和运营公司,从注册、选址、招人、宣传、谈判、拓展,我全力而为。当时冲劲很足,也有专业底气,所以仅仅通过海打电话、发传真,到第二个月就谈成了一个50万的咨询大单。

但后面服务的时候,团队之间出现很多问题,理念和方向都不合拍。我思虑再三,及时止损,提前退出了,自此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和业务的合作有了深刻的认识。

也是这一年,我的律师资格转到了一个做知识产权的专业所,他们还有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是当时北京最大的软著代理商。那两年知识产权出资作价很活跃,我们是在一次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的评估业务中达成了合作,为了业务合作更紧密,我把律师资格转到了这一家律所。正好又碰上下半年高新政策重新出台,他们抓住了高新的风口,一举成为业内前端的代理公司,客户有相当的质量。

,参加全国律师管理论坛

因为高新企业认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财务、技术、人事等部门的联动,我也是发挥了财税的专长,从高新专项审计入手,慢慢渗入到高新的整体咨询。这些年也一直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整体申请方案设计、知识产权规划和申请、材料筛选和整合、技术成果转化的挖掘和规范、技术合同规范等等。

因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是三年一个周期,客户的黏性比较强,为了更方便地服务和积累客户,在年,我发起成立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主攻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财税服务。

随着业务的扩展和专业侧重,年,又发起成立了一家税务师事务所,从高新企业扩展到科技型企业,又到去年重点提及和扶持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财税综合服务,同时,发挥律师的思维和专长,对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也一并给予相应解答和咨询。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对企业的服务应该是综合的,法律、财务、税务、评估、咨询,都是为了企业服务。以客户为本,服务客户才是最高原则,跟客户一起成长壮大才是发展方向。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下属都有咨询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就是摸准了这个脉。因为客户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如果要把客户需求都搞定,那需要的一定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

一方面,律师因为跟企业的上层联系,天然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和优势。另一方面,如果律师不懂业务,会很难做好顾问。一个能影响到企业老板决策的律师,本身就应该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商业视角,不然,就会把企业带到沟里。

产品手册

与此同时,财务是企业的日常工作,如果从财务入手,拿下审计这样的常规业务,是有利于固定客户的。

加之从财务资料出发,全方位地了解整个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从明细账里发现企业的经营细节(客户、关联方、资金流向、现金流水平、债权债务情况、销售状况、收入成本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等等),更有利于整体服务的优化。

所以,如果法律能和财税结合起来,是具有相当大的业务优势的。站在非诉的层面来考虑综合服务的问题,一定需要复合的能力和理念。

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律师,成长的路径和常规律师之路不太相同,因为这些工作经历,我自诩为懂法律、懂财税、懂估值的律师,我相信我还没有发挥出来应有的优势,未来的空间应该是广阔的。

04

不忘初心,回归律师,聚焦破产财税,这是我至少再折腾10年的专业方向

在我心里,初心还是想做律师,这是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是可以把所有经验都用上的职业,也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职业。

我之后打算全力投入破产领域。

20年前,我考下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资质,去了会计师事务所接触公司业务,打算曲线救国,积累经验,促进律师的非诉业务——从律师的视角,结合财务视角,更好地从事非诉业务,20年后,到现在,我还是这么想的。

折腾、折腾,不断地折腾,我好像越折腾越有活力,越折腾越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走到今天,忽然发现,那些看似的“迂回”实则是一条属于我的“直线”,最初只是一个方向、一个想法,现在已经是一条路——我、我们的特色!

年,海南东线骑行,从博鳌出发,骑到三亚

我在国企做了6年,对国企的模式和机制有了切身的体会……后来在律所执业,又参与了不少非诉工作:年,自己接了IPO业务;、年,与券商、其他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合作,参与了十余家新三板挂牌工作;与多个律师合作,做了很多并购、破产、税筹、重组的业务。

我也在证券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执业过,对审计、评估流程和细节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来,自己主办设立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有人、有专业,结合这么多年财税、评估、律师经验,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诊断企业的真实状况——所有这些经历,在破产业务中,都能用得上。

在破产领域,我认为价值最大的是重整,需要协调法院、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债务人、资产管理人、内部员工等等,但这所有的协调,还是要基于被重整企业的基本面,只有通过财务调查、法律调查,税务调查、估值测算,这些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才能摸清一家企业的真实状况;只有通过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才能披露一家企业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坑,如果没有全面的视角和足够的专业配合,是无法识别隐藏的风险的。

破产业务是能把这些所有经验全部用尽的业务领域,这才不浪费之前的那么多经历。

,在山里攀岩和降速

所有的路都不是白走的,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这个破产而来。

我们团队已经在涉足的是,和律师一起联手做好破产重整的整体服务,包括财税调查、审计、评估、债权债务的梳理和核验、金融机构债权的利息测算、税负测算、税务手续、税收减免,重整涉及的税务核算、重整期间的记账报税、财务管理、财务规范、重整前的乱账梳理和规范,重整环节的财务梳理、业务梳理,包装打磨……给企业一个好的估值,以使破产重整能顺利推进。

我们的破产财税业务,是跟律师和清算公司有强烈互补的业务,双方联手,能更好地提供全方位、真正有价值、可变现的服务。

今后10年,我会带领团队,一直在大破产领域深耕。10年不够,就再来20年。

05

几个人的80岁,我要工作到80岁

第一次有工作到80岁的想法,是好多年前,有一个在天津的好友,她在一个台资企业做事。说起投资人是个台湾的老太太,80多岁了,不要陪伴,每年至少一次,自己一个人从台湾飞到天津去视察工作。

她说:“哇!那老太太精神和状态都太好了!”

听她说起这个的时候,我就特别向往,“我也想做到80岁,我也要做到80岁!”。

后来看到一篇报道,记录几个年过八旬甚至九旬还在出庭的老律师,我就觉得自己也可以一直工作,工作是保持生命状态的最佳途径。

再后来,看到宗庆后先生,76岁还去参加基金资格考试并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佩服曾经的首富的学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想有这样的生命状态。

最近,又被一个大神级人物震住了,曾经身患绝症,膝盖被医生下了不能运动定论的一位传奇老师,从50岁开始徒步和登山,54岁开始跑马,后来练习赤脚跑马拉松,60多岁年纪,赤脚跑过6个国际马拉松,登顶过接近米的乞力马扎罗,她期待在80岁时继续奔跑在马拉松赛场上。

,雅江百公里徒步,登顶南迦巴瓦辅峰

所以,有这么多引领者,我也没有停下过脚步,从年开始,经历过数个百公里徒步,从柴达木的戈壁荒原,四天徒步公里;到从国殇墓园出发,重走史迪威公路的公里路程;绕着雅鲁藏布江的蜿蜒路线,半夜开始登顶南迦巴瓦辅峰,山顶看到绝美的风景;每天的冷雨霏霏中,走完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的公里;四天环青海湖骑行一周,公里完成一个圆满。

特别是去年夏天,用6个多小时的攀登,登顶海拔米的哈巴雪山后,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敢于挑战更高更难——

所以,工作到80岁,我是认真的。

06

总结

有次,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徒步和登顶的照片,大学好友留言:“你真是活出你当初想要的样子了!”

.7,哈巴雪山登顶

从我大学毕业,折腾找工作,又折腾辞职,开始折腾考证,从新疆折腾到北京,折腾开公司,开事务所,折腾重回律所,现在又折腾重新展开一个领域,似乎一直没停折腾,但越折腾越有活力,我还要继续折腾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