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什么?在普通人眼里这是一份职业。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记者不仅仅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还是根植于内心的坚守与情怀,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理想之光。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传播技术怎样革新,新闻人的那份初心不变。
心中有梦想,镜头有力量!本期我们一同走近工人日报吴凡、东莞日报程永强、四川日报何海洋、广州日报陈忧子、南方日报张由琼、新华社海南分社蒲晓旭、都市快报陈中秋,了解镜头背后的故事,致敬摄影记者。工人日报吴凡
内心坚持,总能走出一条路来
我在工人日报摄影部从事摄影记者工作7年,主要从事一线摄影报道工作,同时也承担一部分图片编辑、图表制作、视频拍摄和后期等工作。
入职7年来,报社给予我的采访机会非常多。既有重大突发事件,也有不少自选专题,可以让我深入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用图片报道做新闻。
在我看来,我首先是一名记者,其次才是一名摄影记者。因此不管职业环境如何变化,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传播出去,这个基本的使命不会变。在手机摄影、视频创作越来越被大众熟悉、认可并广泛使用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客观上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从业者也应当主动求变,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代新闻人的使命。
新媒体时代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最终把传者和受者融为一体,信息从稀有变为过剩,传播从单向变为多向,这一切势必会让从业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闻摄影领域,由静态图片完成的有效传播在整个信息市场中的份额会减小;与短视频、手机摄影的差异化竞争给从业者带来的转型、升级要求;处于过渡阶段的机构媒体在融媒体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动荡……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创作门槛的降低会让真正优秀的作品更加闪耀,顶尖的摄影记者会有更好的市场;在向全媒体人才转型中摄影记者有一些天然优势;倒逼式的转型会带来新机遇。
有一些我们过去坚持的东西,现在仍然有效。比如,尽快去现场,尽可能接近真实地呈现事件,寻找最佳角度,追求照片的表现力。如今,我们不仅追求“一图胜千言”,还要追求“无声胜有声”“一动不如一静”。
在我看来,创新也可能是面向本质的回归。从这个角度上看,坚守和突破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遵循新闻的基本逻辑,按照图片传播的规律创作。
在拍摄过程中,我坚持“不干涉”原则,用充分的时间捕捉机会,让拍摄主体以最自然、最接近真实的状态呈现在镜头前。以无声的电子快门、手动对焦和接近于“偷拍”的方式完成大部分拍摄。避免以往大相机、长镜头和“咔咔咔”的快门声带来的“侵入感”。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用一句话鼓励自己:坚守也好、创新也罢,只要内心有所坚持,总能走出一条路来。
年10月19日,在广西合浦县骏马公司停车场里的司机之家门口,经常来这里的货车司机文宇章与院子里的狗玩耍。
年7月1日,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市民正在观看飞行表演。
年12月2日,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的一栋楼顶,工人们在加紧施工中。
东莞日报程永强
我还是更喜欢摄影
接到约稿信后,我翻看了一遍硬盘,凝视着过去拍摄的图片,忽然发现自己当摄影记者已经16年了。只有留下的作品,是永存的记忆。
年,我进入东莞日报社,正式成为一名摄影记者。那时是都市类报纸的黄金时段,很多党报开辟了专门的社会类新闻版块,我负责突发新闻的采访,每天参与大量社会新闻报道,赶往新闻现场,接触各类型的社会新闻事件。这种接触社会、倾听社会、感受社会的历练,让我逐渐成长。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融媒体时代到来,势如破竹,各大报社相继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在新传播格局下,短视频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一个能引起读者共情共鸣的短视频,往往会得到迅速传播,短时间内阅读量、点击量就能达到很高的数量级。这种传播效果,对摄影记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摄影记者纯粹地拍摄新闻事件图片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摄影记者“在现场”,图片、视频的采集+剪辑往往要在第一时间完成,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回后方编辑,第一时间发布,这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我每次奔赴新闻现场,相机、视频拍摄设备和录音设备等都是必带的。
在获得好的定格瞬间时,往往会错过视频的拍摄时机。在图片与视频的取舍上,我往往倾向于图片。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仍然更认同图片的表达方式。多年摄影记者的职业习惯已经深入到记忆里,无法轻易改变。图片是个体选择的瞬间和永恒。就像最近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摄影师的每一声快门都是告别,都是自己曾经驻足留恋过的好时光”。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想说,时代在进行着一场场动迁,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虽然被时间裹挟着前行,但要直面它,记录它,这大概就是身为摄影记者的使命。
年6月21日,东莞多个镇街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图为一名连续工作多时的医护人员在休息间隙喝水。
年8月31日,广东东莞,一位老兵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年1月26日,广东东莞,母亲在站台上与女儿亲吻告别。
四川日报何海洋
新闻摄影一直在路上
年10月29日早晨,进入冬季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4℃。为了拍摄到在皮洛遗址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早上7时我就蹲守在了发掘坑外。
就在几天前,我一路颠簸,经历了单程14小时的车程在稻城拍摄了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返回成都。没想到,几天后又接到任务,二进稻城,拍摄皮洛遗址考古现场。作为四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这是我20多年来工作的常态,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记录。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如今,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新闻摄影也在改变,从而带来了新机遇,但所有的根本还是建立在新闻现场采访之上。
当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摄影记者都面临着新闻线索短缺的问题,好的突发新闻图片大都在新媒体上首先呈现。所以,我平时非常注意积累线索,看哪些适合长期深入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144.html